茶与道教结缘的历史已久,道教把茶看得很贵重。道家的学说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,树立了茶道的灵魂。同时,还提供了 崇尚自然,崇尚朴素,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、贵生、养生的思想。
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“农业之神”——神农氏就是最早使用茶者,道教认为神农寻茶的过程就是在竭力寻找长生之药,所以道教徒皆认为“茶乃养生之仙药,延龄之妙术”,茶是“草木之仙骨”。
早在晋代时,著名的道教理论家、医药学家、炼丹家葛洪,就在《抱朴子》一书中留下了“盖竹山,有仙翁茶园,旧传葛元植茗于此”的记载。壶居士《食忌》也记载:“苦茶,久食羽化(羽化即成仙的意思)。”因此,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道教徒中流传着很多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的传说。
如《广陵耆老传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,晋代有一位以卖茶为生的老婆婆,官府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,没想到的是,夜间老婆婆居然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。《天台记》中也记载:“丹丘出大茗,服之羽化。”这里的丹丘是汉代一位喜以饮茶养生的道士,传说他饮茶后得道成仙。唐代和尚皎然曾作诗《饮茶歌送郑容》曰:“丹丘羽人轻玉食,采茶饮之生羽翼”,再现了丹丘饮茶的往事。
陆羽《茶经》“七之事"也有多处关于道士饮茶的记载:
《搜神记》:"夏侯恺因疾死,宗人字苟奴,察见鬼神,见恺来取马,并病其妻。著平上帻,单衣入,坐生时西壁大床,就人觅茶饮。”
《神异记》:"余姚人虞洪,入山采茗,遇一道士,牵三青牛,引洪至瀑布山,曰:‘予丹丘子也。闻子善具饮,常思见惠。山中有大茗,可以相给,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,乞相遗也。'因立奠祀,后常令家人入山,获大茗焉。”
壶居士《食忌》:“苦茶,久食羽化。与韭同食,令人体重。”
《广陵者老传》:“晋元帝时,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,往世鬻之,市人竞买,自旦至夕,其器不减。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,人或异之。州法曹禁之狱中,至夜,老妪执所鬻茗器,从狱牖中飞出。”
陶弘景《杂录》:“苦茶轻身换骨,昔丹丘子、黄山君服之。”
由于饮茶具有“得道成仙”神奇功能,所以道教徒将茶作为修炼时重要的辅助工具。根据《宋录》的记载,道教把茶引进他们的修炼生活,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,还提倡以茶待客,提倡以茶代酒,把茶作为祈祷、祭献、斋戒甚至“驱鬼捉妖”的贡品及延年益寿、祛病除疾的养生方法,此举也间接促进了民间饮茶习惯的形成。
道教徒之所以饮茶、爱茶、嗜茶,这与道教对人生的追求及生活情趣密切相关。道教以生为乐,以长寿为大乐,以不死成仙为极乐。饮茶的高雅脱俗、潇洒自在恰恰满足了道教对生活的需要,所以道教徒喜茶就不言而喻了。另外,道教徒喜欢闲云野鹤般的隐士生活,向往“野”“幽”的境界,这也正是茶生长的环境,具有“野”“幽”的禀性,因此,饮茶也是道士对最高生活境界的追求。
也正因为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,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,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、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,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“情来爽朗满天地”的激情以及“更觉鹤心杳冥”那种与大自然达到“物我玄会”的绝妙感受。